关于“6.9”国际档案日的小知识,你get了吗?
来源: | 作者:pmo9a5864 | 发布时间: 1790天前 | 502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国际档案日的由来
1948年6月9日至11日,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场专家会议,来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交流,经大家讨论决定成立国际档案理事会(ICA)。
会上通过了ICA的第一份章程,章程中指出,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者应共同努力“为了全人类”保护好档案,开展鉴定并提供利用;档案和文件作为全世界共享的遗产和全人类一样具有同一性。
2007年11月,为庆祝2008年6月9日ICA成立60周年纪念日,ICA全体成员在于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年度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,将每年的6月9日定为国际档案日。
2013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决定自2013年开始,将把每年的6月9日,即“国际档案日”作为档案部门的宣传活动日。


今年6月9日

是第13个国际档案日

档案源于生活,记载历史。
档案穷尽古今,诉说人情。

历 年 主 题

2013 档案在你身边

2014 走进档案

2015 档案与你相伴

2016 档案与民生

2017 档案----我们共同的记忆

2018 档案见证改革开放

2019 新中国的记忆

2020 档案见证小康路、聚焦扶贫决胜期



档案的由来
    “档案”一词的得名,最初是由于木牌文书存储年久、穿皮条挂壁若档的缘故,而后遂为官署中归档保存的文书案卷的统称。“档”字,《康熙字典》引宋人王洙等所撰《类编》,释为“横木框档”,即有框格的木架,是用来存储文书案卷的办公用具,一格为一档。“案”字,明张成烈《正字通》说:“凡官府兴除成例,及狱讼论定者,皆曰案。”故保存起来留为案据的有关文书,称为“文案”和“案卷”。可见, “档”字和 “案”字连用,组成“档案”一词,系用来专指办理完毕、存储档架的文书案卷的。不仅形象贴切,含义明确,而且还反映着“档案”与“文书”的本质区别。
  

     
       

      我国目前最古老的档案是甲骨档案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。

      后期还有青铜铭文档案、简牍档案、金石档案、缣帛档案,以及今天所看到最多的纸质档案。“档案"一词最早出自清代杨宾的《柳边纪略》一书。近百年来,由于科技的发展,档案的形式日渐增多,出现了大量的照片、录音、录像、缩微、光盘档案等。


档案的种类

根据档案的不同属性和科学管理的需要,可以将档案划分为不同的种类。

比如:按来源可分为国家机关档案、企业档案、名人档案等;按内容可分为行政档案、诉讼档案、科学技术档案等;

按记录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、图形档案、音像档案;

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档案、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;

按所有权可分为国家所有档案、集体所有档案和个人所有档案。

目前在我国,通常将档案分为文书档案、科学技术档案、专门档案和声像档案。


档案的作用

概括地讲,档案的作用有两个方面:

一是凭证作用;二是参考作用。 

对于一个具体单位或个人,档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:  

1、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历史的真实、全面的反映。  

2、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。  

3、档案是一个单位规范管理的基础。  

4、档案我们积累和传播知识重要载体。  

5、档案是开展单位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,特别是对于企业建立企业文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  

6、档案是一个单位或个人建立信用,在社会活动、生产经营等方面建立和利用信用体系,获得发展最有力的工具。  

最后,档案还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建立历史记忆,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,是“今世可以知古,后世可以知今”的重要素材。